新学期,思政第一课正式上线。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有关“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近一个月的认真准备,举全院之力共同打造了特殊的线上“战疫”思政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这一重要育人主渠道,校党委书记孙先民、教学副校长张林,先后多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接,主动了解网络教学集体备课情况,提出“提高政治站位,注重学生关切,采取多种手段,确保教学质量”的总要求,并下沉到班级在线听课,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与评价反馈。3月2日,新学期思政第一课正式上线,经受住了首次全员网络教学的“大考”。
校党委书记孙先民深入思政课网络课堂听课
副校长张林深入思政课网络课堂听课
思想引领 理论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疫情危机适时转化为提升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契机,开课首日,共计有5门课程、34位教师、152个授课班级、6000人次在线上课,所有课程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发挥制度优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要讲话精神,选取“人民防疫战争”中的鲜活案例素材,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了生动的“立德树人”思政大课,同学们的出勤率高,讨论发言踊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深度解读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引导学生面对重大疫情深入思考14亿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坚忍不拔、顽强奋战,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有力推动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从而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思想道理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科学认识疫情,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通过宣扬防疫战中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发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坚守社会公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对比古今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了解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四个重大选择”,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形势与政策》课的“正确认识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公益课,助力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增强大局意识,恪守公共道德,做好自我健康防护,以实际行动为防疫战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宁晓艳、李洁、周晓辉、张薇等在利用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 全员上线
疫情的特殊背景,为思政课提出了网络教学的“课堂革命”新命题。网络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是教学思维的变革,由传统的教师自主平行授课转变为立体化协作共建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员投入,全过程快速实现了网络教学转型。2月21日全院集体收看全国高校思政课的“周末大讲堂”拉开了网络集体备课的序幕。随后各教研室召开钉钉视频会议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通过微信群分工协作共备一堂课,“十八般武艺”,各显神勇,紧锣密鼓地做好各项网络教学准备。借助“超星”平台技术外援,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学习“火神山”速度,快速搭建起了5门网络在线课程。3月2日首开课,152个网络课堂集体亮相,顺利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师唱独角戏”到网络课堂“师生齐奏交响乐”的教学模式转型。
质量导向 注重实效
思政开学第一课,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学习了宁晓艳老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学生表示:“每天也在刷新闻,但老师这次课太好了、好感动、触动了心灵,真的感受到我们国家太强大了!”还有同学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响应号召、科学认识疫情,坚定必胜信念;还要尽己所能,为尽快打赢这场阻击战做出自己的贡献。”课程中,针对老师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哪些优势的问题,学生们的300余条留言充满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的等各项制度优势的自信与坚持。
孙先民书记、张林副校长在深入《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线听课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在线教学给予了较高评价,并提出了下一步需要建设和整改的意见。马克思主义学院总结了思政开学第一课的经验与不足后反思,网络教学并非单纯应对疫情的临时之措,而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着眼于长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