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一、建设基础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做了新的调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在“05方案”实施后设立的一门课程,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原班人马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一门传统的比较成熟的课程,我们有着较好的建设基础。作为全省高校“纲要”课教学研究会会长单位,我们多次主办研究会年会,并在全省分享教学经验。作为校级精品课,我们在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二等奖)和“精彩系列”评选中成绩斐然。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鲜血液注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现有成员10人,其中60后1人,70后3人,80后1人,90后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5人;博士2人,其余均为硕士;有硕士生导师2人;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都较合理。教师的初始学科及专业背景均为历史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建设做法
教研室始终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努力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以此来帮助学生做到“真知”“真懂”“真信”“真用”,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学目的。为此,我们的建设做法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强化夯实基础
针对部分非历史学专业教师,史学基础相对薄弱问题,通过购置和推荐大量前沿和经典专业书籍阅读,增强知识和理论储备,夯实基础,同时形成整体学习氛围。
2. 一对一“传帮带”
充分发扬教研室传帮带、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实行一对一导师负责制,一个
老教师负责指导把关一个新教师的集体备课、岗位练兵、教学研究等全过程,新教师满进度跟着老教师听课助教。教研室主任全程督学,每学期深入课堂听课三次以上。
3. 集体备课系统化
五年来教研室集体备课经历了从不定期到制度化、从无计划到系统化、从单
一化到多样化的质变。倒逼老师们进一步挖掘课程深度、增加课程新度、拓展课程广度。
4. 注重经验分享总结
每学期期末都会对本学期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并集体研讨解决思路和注意事项;每有成绩获得,也会请获奖者做经验分享。内部岗位练兵,集体评议,反复磨课。
(二)教学方法创新
1.课上课下相结合
课上,从问题意识出发,采用专题教学,每个专题设置一个核心问题,并以一系列问题链的层层设问来解读该问题,通过“解惑”的方式完成“授业”的任务,从而达到“传道”的目的。
课下,精准思政。利用网络调研、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学习中的困惑,针对学生所想因材施教,分类设置并指导监督学生实践教学项目,让课程接地气、有温度。
2.线上线下相结合
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签到、课堂练习、课上抢答、课后章节测试等课堂辅助教学,同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展示课件、教学目标与要求、拓展视频、参考学习资料等线上资源,供学生补充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同时在班级群里推送学生微电影、讲思政课视频等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起到示范和共鸣效应。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努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鲜活的历史案例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的同时,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增加获得感。如行走的思政课、微电影、唱红歌、红色经典影片模演、红色廉洁故事表演等。
(三)建设成效
回顾五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历程,教研室取得了一些成绩,具有一些特色和亮点。
1. 参赛获奖情况
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和省“精彩系列”评比。
成功申报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
2. 教学科研成果情况
课题申报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1篇,其中SCI一篇,全国会议论文2篇。
著作出版情况。
出版著作3部
参加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手册撰写和审核工作。
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与“学”》教学参考资料编撰。
3.示范宣讲情况
教研室坚持打造理论宣教和示范引领“双引擎”,并通过党建、教学、科研一体化融合共促模式,实现教学建设与宣讲工作共推进、专业素养与理论能力同提升。
于景洋院长在黑龙江省高校纲要课教师课程教学培训中主持并做题为《理解
和全面把握“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主题报告。
支部书记李洁在龙江先锋网“党课开讲啦”展示党课:《抉择见初心——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密码》。
支部副书记于卓在学校百名党员讲党史专题展播中展示微党课《小萝卜头的故事》。
徐业滨、伍启杰、谷宇新、李洁等教师是全校党史学习教育理论宣讲团成员、“四史学习教育”系列专题讲座主讲教师、全校党课主讲教师、研究生红色精神宣讲团指导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洁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作“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及时代担当”专题培训。
作为全省首家“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建设基地,首次活动“跟着教授学党史——百年奋进,世代传承”系列讲座中,李洁、伍启杰深入中小学课堂示范和研讨,在不同学段“协同作战”的平台上同课异构、深化教学,被央广网等媒体报道。
相信未来在学校、学院支持帮助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教研室会不断成长,“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