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 时间:2024-05-0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和国家历来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指导和支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强、说服力不够、引导力不彰的问题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还不匹配、与其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还不符合、与青年学生思想成长发展的受教需求还不合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应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特征,积极关注社会思潮动向和学术研究前沿,自觉加强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引导力。

一、关注青年文化特点,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专业教育或技术教育,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受教主体的育心、育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传授,而更多地表现为思想启迪、价值引导和道德涵育。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更需要建基于施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恰当对接受教者的期待视野,与其学习兴趣、接受习惯甚至思想情感产生有效回应和互动,使得所讲所授内容对受教者有所触动、有所感发,进而方能达致一种心理认同、逻辑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认同。这就尤其需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当代青年文化动态,准确了解其认知心理、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教学。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重建的历史时期,当代青年学生较之以往的青年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已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这一代的青年学生思想更趋活跃,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更为强烈,对待新事物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都大幅度提高,并且善于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进行自我学习拓展。另一方面,他们也更为崇尚个性、更愿意凸显自我意识,在急剧变化的思想文化激流冲击下也呈现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多有游移的特点。表现在学习特征上,乐于接受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对苦口婆心的抽象说教则较为漠然;追求新颖和富有说服力的知识,对熟悉知识的简单重复则易产生“审美疲劳”;能够快速掌握和运用那些经过自我质疑、思考后而产生认同的观念、观点,对我们所理解的一些习以为常的“常识”和课堂中简单灌输的“定论”则多有排斥。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应该主动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的脉搏,准确抓住当代“95后”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和学习接受习惯,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理念上,应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将理论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时代话语,着力打造融通理论与实践、本质与现象的新表述,“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避免不分主次、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简单搬运教材内容,尤其是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中学政治课已学知识的简单“翻炒”,而是要准确把握教材承载的时代问题及其思想导向,精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科学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有重点、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应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一味地灌输说教,不局限一般的逻辑推论,多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式方法,循循善诱,多在师生互动中开展教学,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理论。

基于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特征开展教学,并非是简单满足或刻意迎合学生的兴趣、价值取向,简单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鲜、热闹表象,更不是不讲党性、不举旗帜、放任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教育底线,而是强调在了解学生思想脉动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其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毕竟,先进的思想“不能完全依赖”受教者“自发增长而产生”,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所说的“灌输”教育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我们应注意避免仅在形式层面狭隘甚至机械地理解“灌输”理论,避免陷入“我说你听”的简单、生硬甚至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之窠臼。

二、立足思想交锋场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力

要把握社会思潮动向和学生思想脉动,及时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思潮激荡中辨明方向、在思想波动中校正航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正处于思想成长中的青年学生难免受到消极影响。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功能较强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应对社会思潮的问题意识和引导能力。如果不能在教学上及时回应社会思潮、不能回答学生关切,不能在思辨批判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征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偏离了其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会远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针对社会思潮主动去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被其他错误思潮占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质,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句论述一字不漏地复述给学生,而是要把所讲的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能够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直面各种社会思潮并在思想碰撞中,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有效。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流于灌输可靠的结论而不能在解释现实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力和穿透力,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是讲授抽象的知识而不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真正取得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所刻意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催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及时而深刻地揭露这些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性,如何在强大的理论和事实辩驳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性和强大生命力,引导学生穿透各种社会思潮的迷雾,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将从根本上检验着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关注这些思潮,主动在教学中回应这些思潮所包装的各种观点,在对思潮的批判和理论的比较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深刻性。当然,作为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实际具有紧密联系的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热点话题、错误观点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辨析,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在答疑解惑中正本清源。

三、站在学术研究前沿,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而言,科研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内功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常练常新。但实际情况是,在一些教师和管理者中间始终存在一种习焉不察的偏狭认识和错误导向,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相较于专业课教学要求,有无科研不是大问题;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含量不高、理论性不强,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即可;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属于规定性操作、不具备发挥的空间。久而久之,这些教师越来越不熟悉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不能提供理论知识的多维演绎和论证逻辑,不能贴近学科实际和发展现状,课程教学逐渐变成了一种观点的生硬宣讲、政策的简单传达、理论的空洞说教。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和伟大,很大程度上正由于其无论是在逻辑演绎上还是解释现实问题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刻性,能经得起来自逻辑思辨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并在这种检验中不断彰显自身的深刻与伟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有从逻辑与事实层面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自洽性、深刻性,才能真正实现以理论说服人、征服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思想方法成为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时的思想武器。如果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不能在理论上说服自己,又如何能说服学生呢?如果教师不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教学内容、透彻理解所要阐述的问题,又如何谈得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呢?

从另一层面讲,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僵化的固定形态,而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伟大学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需要不断经受社会实践和时代问题的检验,也需要施教者自觉跟踪思想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阐发,需要不断引入人类文明新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术成果来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需要在不断充实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扩容性。这里所说的阐释力,即能清晰地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进展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穿透力,才能实现对学生的理论征服。扩容性,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丰富其理论内容,以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的有力阐发。这就更需要教师及时跟踪学科进展和理论研究前沿,需要进行系统思辨的理论钻研,批判理解、扬弃吸收。惟其如此,才能把丰富的材料展示给学生,把学术前沿的观点介绍给学生,使其对理论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对形形色色的、庞杂混乱的观点进行准确梳理、分析与判断,在教学时掌握主动、成竹在胸、掌控局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来,在激发思考和辨析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避免出现一些“讲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

只有充分尊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关注青年文化特点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的贴近性和亲和力,着力立足思想交锋场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力,着力站在学术研究前沿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思辨性和说服力,方能在及时有力的解疑释惑中明是辨非、正本清源,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说服、理论传导和思想扎根。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专项项目“微公益对大学生感恩培养的作用机制研究”[16JK1532]、西安理工大学科研项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xjy16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Copyright © 2018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ICP备05005923号 邮编:150028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